淘网taowang.com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59|回复: 0

宋画的学问 今后海外说了算?

[复制链接]

115

主题

166

帖子

829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829
发表于 2023-12-9 17:23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次学术会议,让流传千年的宋画又“火”了。只不过,这回“火”的主角儿不是某件宋画名作,而是那些成天与它们打交道的研究者。
事情原委是这样的——不久前,浙江大学在杭州举办了一场“宋画国际学术会议”,邀请全球范围宋画知名专家与会发表各自最新学术成果。作主题演讲的12位学者中,8位来自美国和日本,中国大陆的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余辉以及中央美院的黄小峰。于是,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:一群海外学者为中国的宋画发出最多的声音。
如此格局,不免让人心生忧虑,作为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精致遗产,宋画莫非也落得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境遇,长此下去,是否连话语权也要旁落海外了?
海外占了上风


南宋 《调鹦图》 波士顿美术馆

哪天没老先生撑场面了,话语权落到海外,不是没可能。
——收藏家 朱绍良
黄小峰是此次参会年龄最小的一位,为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副教授。在他看来,会议安排有偶然性,某个群体人数的多或少,不一定能反映出什么问题。“不过,从研究力量和学术成果来看,这个状况也没有错。”他说,如果让他出一份宋画研究地域分布的报告,很多篇幅还是会给美国。“藏在美国的宋画,基本都被研究了一遍,每张画都出了一篇博士论文。”他说。
黄小峰的说法也得到了会议组织者缪哲的认同。身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他介绍说,这次学术会议是宋画研究领域少有的大场面,与会者都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画的论文。
这次研讨会美国方面来了7位学者,带队的是已八旬的耶鲁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班宗华,一个地道的老美。老先生自从1960年代初第一次看到北宋画家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后,就迷恋上了宋代山水画,并与之打了一辈子交道。将班宗华带进宋画领域的,正是上世纪中期进入美国的第一代华裔美术史家方闻。由于历史原因,宋画研究的传统阵地一直在海外。班宗华和辞世不久的高居翰,被称为最懂中国画的美国人。
南宋 《田垄牧牛图》 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
“你会发现他们的学术力量基础很扎实。首先是一批收藏家喜欢宋画,将数量可观的宋画带回美国,然后建立起博物馆,推动学科建立,最后出来一批学者。”黄小峰说,反观国内,古画研究重心一直囿于明清时期,“明清绘画鉴定不会太难。比如说,唐伯虎的很多画已经被确定为真迹,随便拿一件放里面比对,基本就可以判定。而宋画很多为孤品,难以找到做比对的同类作品,不太有人愿意招惹。”
宋元书画收藏名家朱绍良说得更直白:“在欠缺文化的这个时代,清朝中期由民间盐商坐庄炒作起来的‘扬州八怪’反而受到推崇,因为上面的题画诗相对容易懂,比如郑板桥的‘难得糊涂’。不过,很少有人愿意去理解两宋的文化精髓。”
“生于民国的老先生们鉴定完画作留的题跋,连文带字都是精品。现在搞鉴定的一些人,都不敢拿毛笔。”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崔陟说,“学术研究对海外来说是努力,对咱们来说只能等待出人才。”
在参会学者、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看来,宋画像敦煌学一样,已是世界性课题。“国外专家学者研究越多越好,关键是我们研究得怎么样。”他说,国内学者做出的一些结论,西方还是非常重视的。他举例说,上世纪末当西方学者就世间流传的《溪岸图》究竟系张大千作伪,还是五代名家董源的真迹争执不下的时候,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中国学者做出判定,“后来启功先生给予了一个各方基本都能接受的结论,认为它是北宋早期的作品。应该说,我们还是掌握着话语权。”
朱绍良认为这一结论过于乐观。据他介绍,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国内成立了一个由谢稚柳、启功、徐邦达、杨仁恺、刘九庵、傅熹年、谢辰生等老先生组成的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,对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古代书画做过鉴定。“唯一健在的,现在只有傅熹年一位了。等到哪天,没老先生撑场面了,话语权落到海外,不是没可能。”
南宋 《文姬归汉图》 波士顿美术馆
宋画去哪儿了
全球估计不到两千件,北京故宫仅藏400多件。
——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 余辉
撇开“话语权”旁落之虞,关于海内外宋画研究力量的对比,中央美院著名美术史论家、黄小峰的老师薄松年也认为,“海外更上心一些”。不过,他认为这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制约,“国内专家之前想看到宋画原作,实在太难了。”
黄小峰的科研之路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种难度。他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“晚清的艺术市场”,博士论文是关于元代和明代前期的。“我们也知道宋画好,只是能看到的宋画很少。”他进一步说:“西方在库房对着画研究,国内除非你在博物馆里工作,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实物脱节的。”在他看来,徐邦达、谢稚柳、启功、杨仁恺等老先生给出的结论,之所以过了20年还能站得住,是因为他们当时基本都在博物馆,能从实物入手。
相比于黄小峰,年龄稍长些的朱万章要幸运些。现为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研究馆员的他赶上了一个时代的“尾巴”。“比我年龄大的,都是学徒式培养,有老师傅带着看真迹。我是既有学院派的学习,也有跟着鉴赏大家苏庚春老先生的历练。现在很多老一辈不在了,学徒式少了。在学院里面对美术史的了解的确更丰富,欠缺的是对作品本身的关注。”
南宋 《梅竹戏雀图》 大都会美术馆
在他看来,国内整个美术史的研究强势还是在明清,因为见到的东西很多。“搞研究最重要一点是多看实物,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书画实物相比照,找出真假与优劣。要不然只能妄加评论。”
问题来了,宋画到底有多少,它们去哪儿了?相比留存于世的数万件明清画作,宋画数量极少。“全球范围争议不大的宋画加在一起,估计不到两千件,北京故宫藏400多件,占到1/4。”余辉说,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,欧洲和美国收藏的宋画,不会少于500件。崔陟则认为:“撇开感情因素不愿意承认,流失出去的精品有一多半。”此外,原本稀少的宋画还分散在北京故宫、台北故宫、美国波士顿美术馆、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等约200家艺术收藏机构。
不过,即便知道宋画在哪儿,如何见上一面也是问题。黄小峰也是借此次与会之机,收获浙江大学组织编撰的《宋画全集》,才头一次看全千余件宋画。朱万章说,在大陆,一般只能场馆展示什么,观众看什么。对文物的严密保护,同时限制了对它的利用。
在中国大陆之外,这并不是一个问题。据了解,台北故宫可以让师生直接进入藏品库,现场教学。美国则更为开放,一些美术馆甚至允许将宋元画作带到馆外。即便中国人到美国做学问,也可以通过电话申请观看古画原件。
黄居寀 《杏花鹦鹉图》 波士顿美术馆
跛着脚做学问
交流的只有艺术家,其他学科不带咱玩儿。
——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副教授 黄小峰
姑且假设大陆学者也能充分接触到宋画原作,那么,学术研究就能与海外同步甚至领先吗?黄小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。他认为,除了这一明面儿条件,不同的学术制度也不容回避。
“西方从五六十年代起,以班宗华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学者,就以宋画为中心,写博士论文。那时候的成果现在还在用。”黄小峰介绍说,他们采取的是“剥洋葱式”的个案分析法,看似是笨办法,却做一个成一个。“他们和我们不同,不以鉴定为重,而是研究画作的风格、内容。以具体作品为中心,比较容易出成果。比如20个博士论文针对的就是20张画,做得多了,慢慢放进网络里面,逐渐就建立起一个比较大的学术网络。”
“他们的研究方法,受西方传统的影响,以小见大,小题大做,一幅画就可以写成一本书,一幅画引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。我们更多还是搞考据,很容易出现程式化的结果。”朱万章说。黄小峰从文献引用检索库佐证了这一看法,“他们写文章,也不引用你的观点,因为你发表的东西少,与几十年前比,也没太多新看法。”
宋徽宗 《鸭图》 五岛美术馆
除了学术成果呈现的差异外,黄小峰认为,双方对宋画研究的态度也决定了成果的多寡。在他看来,明以后的绘画更多依赖于画面文字、书法,而宋画注重视觉效果,可以和西方的写实传统对接上。“西方印象派就把南宋高度写实的绘画作为他们的一个范本、基础,发扬光大。他们的研究学者屡屡拿西方艺术术语套用宋画。”
举个例子,《清明上河图》在海外的名气并不输大陆。余辉说,西方汉学家上课的第一天,老师拿的一卷古画就是它。“西方人喜欢从它入手,来形象地认识古代中国,认为它把宋朝的生活气息也反映出来了。”
相比西方研究宋画的主动推进,“我们反倒有点儿倒逼的意味。就以我个人为例,研究方向由明清到元,再到宋,是因为很多问题要回到宋代,宋画就像原点一样,很多时候你必须回到那个典范时代。”黄小峰说。
此外,人才培养模式也对做学问构成掣肘。国内艺术史的硕士直到“文革”以后才有,而海外的班宗华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出博士论文了。黄小峰介绍说,国内首个美术史系建立在中央美院这个美术院校里,而且美术史的任务是要为美术服务;欧美国家的美术史大多建立在综合大学里,比较独立,“跟他们展开学术讨论的是一帮学文学、历史、政治的,而与我们经常交流的只有艺术家。”
在他看来,北京大学对宋史研究非常强,而宋画研究之所以跟不上,“因为人家压根儿不带咱一起玩儿。”他说,这些年研究宋史的也会带上宋画的学者,因为他们想从图画上找突破,图像资源开始受到关注。“在西方,艺术有很严谨的方法论,而我们没有给予它严肃学科的地位。”
黄居寀 《杏花鹦鹉图》 波士顿美术馆
延伸阅读
“一页宋纸,一两黄金”。宋画难得。一方面,为“纸寿千年”所限,唐及以前画作,流传至今不足百件,宋画是存世相对成规模的最早古画;另一方面,历经千年变迁,宋画所余者十不存一,“稀少”是它的天然标签,近20年亮相国内拍场的宋画也就十多件;再有一点,它已经成为传奇式的典范。鲜少有人称明清绘画为明画、清画,“宋画”已然成为一块金字招牌。
1、北宋 张先 《十咏图》(手卷 设色绢本) 成交价:1980万元 (1995年)
2、佚名 《梅花诗意图》(卷 水墨宋笺本) 成交价:880万元 (2000年)
3、南宋 马远 《山径漫步图》(扇面 设色绢本) 成交价:192万元 (2006年)
4、南宋 马麟 《梅竹图》(镜心 设色绢本) 成交价:358万元 (2007年)
5、宋徽宗 《写生珍禽图》(手卷 水墨纸本) 成交价:6171万元 (2009年)
6、南宋 佚名 《瑞应图》(手卷 设色绢本) 成交价:5824万元 (2009年)
7、北宋 易元吉 《山猿野麞图》(手卷 水墨绢本) 成交价:4592万元 (2010年)
8、南宋 佚名 《汉宫秋图》(手卷 设色绢本) 成交价:1亿6800万元 (2010年)
9、佚名 《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》(手卷 设色绢本) 成交价:7952万元 (2010年)
10、北宋 《文潞公耆英会图》(巨制绢本) 成交价:1亿9800万元 (2012年)
11、南宋 马远《高士携鹤图》(镱心 水墨绢本) 成交价:2472万元 (2013年)
12、南宋 马远《松岩观瀑图》(镱心 水墨绢本) 成交价:4082万元 (2013年)
(注:以上为上拍时间)
文章来源:北京日报
作者:陈涛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