淘网taowang.com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61|回复: 0

绢的前世今生:从古绢说起

[复制链接]

145

主题

208

帖子

1256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256
发表于 2025-4-5 23:18:4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子曰:绘事后素。
素,就是绢,洁白的绢。
意思是:先有白色绢底,然后绘画。
比喻有良好的质地,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。
说明材料对于绘事的重要性。
这可能是最早记载绘画的文字。
什么是绢?
绢是由蚕丝织成的丝织品。
拿史上最经典的宋代院绢来说,
织成宋代院绢的一股股丝线,
是先由40—50根单丝平拉、合成为粗线;
然后,再由30—40多根粗线,平拉、合成一股更粗的线;
不加捻;呈扁平状。
两股丝交错穿插,形成经纬排布,
最后才用它们编织成画卷。
《芥子园画传》在“绢素”一节中说:
宋有院绢,匀净厚密;有独梭绢细密如纸;
谢稚柳在《中国书画鉴定》一书中也说:
约至南宋出现了双丝绢,绢的普遍质量都得到提高;
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书画研究长达50多年的王以坤先生,
在他的《古书画鉴定法》一书中,
比较详尽地描述了宋代院绢双丝绢的织法。
他说:
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,较前代有了发展,
从表面看来,除了单丝绢(独梭绢)外,
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,
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为一组,
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,纬线是单丝,
纬线与经线交织时,
每组经线的一根丝沉下去,另一根丝浮在上面。
双丝绢织法示意图

经过对出土宋画的观察、研究证实,
丝绢的织法确实如此。
需要补充的是:
一组经线与身旁的另一组经线间,
留有一根经线的距离;
纬线横织四股之后,也留下一定的距离,
然后再织第二组,第三组……
如此反复,织成了宋绢。
出土的双丝织法的宋绢残品

而所谓“独梭绢”,
指的是,经线、纬线分别都是一股,
横竖交错进行编织的绢素。
单丝绢织法示意图

绢的制造工艺在宋代达到顶峰
所以记载绢的文献也较多,比如文同和苏轼。
由于他俩早年生活在四川,
四川当时也是产绢地区。
世人多知湖州绢,少知鹅溪绢,
鹅溪在四川盐亭县,嫘祖(黄帝元妃)故里,
北宋画竹圣手文同文与可出生在盐亭,
他与苏东坡兄弟俩在鹅溪有次雅集,世人少知。
时间在熙宁二年初夏,
文同写信邀请表弟苏轼苏辙兄弟来到鹅溪,
他们走进山上的桑园,与农妇一起采桑,喝茶聊天,
走出桑园又到织房参观织妇纺线织绢,
了解绢的制造细节,并反复咏叹。
文同留有两首诗《采桑》和《织妇怨》,
文同说到:拟将一段鹅溪绢,扫取寒梢万尺长。
苏轼当然也有诗句:为爱鹅溪白萤光,扫残鸡距紫毫茫。
不知道这次雅集为何选在鹅溪?
但伴有农桑纺织之趣,却与西园雅集有大不同。
文同出生在鹅溪绢故里,生命最后一程却上任湖州。
湖州亦是丝绸之都,绫绢故里,不知文与可知否?
鹅溪绢早有盛名,在《新唐书》中载:
“鹅溪绢为唐王宫之贡品,皇家画院广为采用”。
见文同、苏轼之赞,更可想鹅溪绢在北宋之盛几何,
明《一统志》:天下皆称鹅溪绢。
而今,见盐亭鹅溪多丝厂,但唯不见鹅溪绢,
鹅溪绢安在哉?
苏轼之后有米芾,
米芾不仅是书画家,亦是收藏家。
他在《画史》中谈到:
古画至唐初皆生绢,
至吴生、周昉、 韩干后,
皆以熟汤半熟,捶如银版,故作人物精采入笔。
今人收唐必以绢,辨见纹粗,便云不是唐,非也,
张僧繇、阎令画皆生绢,
南唐画皆粗绢,徐熙绢或如布。
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
生绢加工成熟绢的过程,
此为古法,
而今熟练,加胶矾处理,
恐已去此法远甚!
此古法失传矣。
而五代绢,
据汤垕《画鉴》、王思善《传神秘诀》记载,
皆谓粗厚如布。
按各种文化的演进过程而言,
在工艺品昌盛的唐代之后,
不应再有原始形态的绢素。
此种五代绢之记录,
恐多源自战乱不止之境况,
无御用品之织造,
故其织品略为简陋而已!
有所谓徐熙、黄筌画皆粗绢。
当然也令人生疑,比如南唐李煜,
能在朝堂之上架锅煮出澄心堂纸,
难道,造不出精美的绢素?
宋代用絹普遍,壁画上装以绢底,
细丝绢便于加工涂植物液及捶平,
使绢面平滑。
这也是宋画工整技法和絹的质地相互为因的结果。
但宋画中小幅絹较细。
大幅或揭自璧画者则仍粗丝。
宋绢此种不同者,
概因院画昌盛,
最大者为皇室的所用,
次为绘画作风日趋工整,
再次为文人的书法秀劲,适合用绢。
目前市面上流行真丝和绢丝两种材质绢,此为绢丝矾绢所绘幽古图局部

明代屠隆《画笺》记载:
唐纸则硬黄短簾,绢则丝粗而厚,
有捣熟者,有四尺阔者。
宋纸则鹄白澄心堂,绢则光细若纸,
揩摹如玉,间有阔五六尺者,
名独梭。
元绢有独梭者与宋相似。
有宓家机绢皆妙。
明代唐志契《绘事微言论鉴藏》言:
唐绢丝粗而厚,或有捣熟者,
有独梭绢四尺余者。
五代绢极粗如布。
宋有院绢,匀净厚密,
亦有独梭绢五尺余,细密如纸者。
元绢及内府绢俱与宋绢同。
元时有密机绢,雪松、子昭画多用此。
又嘉兴府宓家以绢得名,今此地尚有佳者。
董太史笔多用砑光白绫,未免有晋贤气。
两位明代人都提到宓家绢,
甚是好奇,为当时著名江南织造局?
又都说宋绢可达四五尺余,
相当于现在一米五六的样子,
可据现在能见到的宋绢真迹看,
这种说法并非一概而论。
发现溪山行旅的作者为范宽的宋画研究专家李霖灿,
有一惊人发现——宋绢的宽幅问题。
他写过一篇:
《苏东坡诗和崔白双喜图——论宋代阔绢狭绢问题》。
传统认为宋绢单幅宽幅为54公分,
这是由人的双肩间隔决定,
如果再宽投掷传梭就成了问题。
那么大画怎么办?
可以双拼,也可以三拼,
范宽的溪山行旅,
郭熙的早春,
许道宁的雪溪渔父都是双拼,
宽幅可达到一米二、三的样子,
而像李唐的万壑松风图,
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都是三拼,
宽幅达到一米五、六以上。
那么宽幅在一米以上的单幅绢有吗?
有,
崔白的双喜图,
宋人梅竹聚禽图,
马麟静听松风图皆是。
不仅如此,
苏轼当年还看到一幅三丈宽巨幅大绢,
吓得他老人家大叫我靠不止,
这幅作品也是崔白的芦雁(风蒲)图,
有诗为证:
《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》
扶桑大茧如瓮盎,天女织绡云汉上。
往来不遣凤衔梭,谁能鼓臂投三丈。
人间刀尺不敢裁,丹青付与濠梁崔。
风蒲半折寒雁起,竹间的皪横江梅。
画堂粉壁翻云幕,十里江天无处着。
好卧元龙百尺楼,笑看江水拍天流。
苏轼有可能夸张,
但宽幅肯定小不了。
这不仅让人起疑,
这么大的绢怎么做?
经查实,这种宽幅绢作品极少,
基本都是皇家御制,
也就是定制喽,
看看崔白的身份就知道了,
他是宋神宗的专职画家,
没有皇帝的指令,
没人敢让他作画;
另外,南宋马麟也用宽幅绢,
比如帝尧像,那也是奉命而作。
这么看来,只要皇帝有需求,
织个三丈宽的绢也是ok的。
所以,后来仅靠绢的宽幅来断定作品的年代也不靠谱了!
李霖灿所著《中国名画研究》
对于绢的前世今生,
清代沈宗骞可说是总结性发言。
《他在芥州学画编》说到:
前人作画多用绢,
而绢亦粗细不一。
非恶粗而贵细也,
工致宜细,写意宜粗。
且绢之生熟亦不一,
非贵熟而恶生也,
工致宜熟,写意宜生。
大约不论粗细,要以厚重者为尚。
今之妄论者,谓绢不如纸能经久,
究之纸之寿,安能及绢哉。
夫绢之所以不久者,矾重故耳。
今人不解用矾道理,
生绢上欲以胶矾糊没其缕眼,
不糊没,又不可以作画,
故绢地不数年便碎裂无完,
于是咎绢之不能经久。
彼特不知唐宋名迹之存于今者,独非绢乎!
古丝今丝,不闻有异,
而千余年尚存,其故何欤?
尝闻前人论云:轻粉入绢素,槌如银版。
古者多用蛤粉,今当以石灰代之。
石灰之性燥,而能历久不变色。
以大盆贮水,入灰搅匀,斗水不过合灰,
以绢单层入水,拖一过,
起水不可绞(绞则绢终带绉纹),
挂干以熨斗贴平,叠方尺许,
木槌石底,令有力者槌,勿近四边。
既熟,轮折其未槌之处,槌之如前,
令通体皆熟,所谓色如银版者也。
然后上帧,先拭以胶水。
候干,再以矾水上之。
冬月胶清,夏月胶重,
矾之轻重亦随之。
故盛暑时,不宜用胶矾于绢,
以其重也。
生绢胶矾不得不重,而易裂。
熟绢胶矾得以轻,而不易裂。
则绢自应槌之令熟,
而胶矾自应愈轻愈妙,
但故轻亦不能用。
矾如数而胶不足,
则墨痕水溢如暴纸;
胶如数而矾不足,
则墨痕上覆之便脱。
胶不足者易以见,而量加之;
矾不足者难以辨,
须点墨于绢,以水洗之。
不脱者可矣,否则亦量加之。
此亦候胶矾之法也。
要知胶矾是伐绢之斧,特不得已而用耳。
盖绢性与纸异,无胶矾则不利于笔;
有胶而无矾,则不利于色。
能酌而用之,使不过分,
其犹愈于今之纸也多多矣。
湖州双林镇石孔桥上一瞥

沈公所论算切中肯綮,至于绢的加工,
以及加工后绢的保存问题,
确实是一大难题。
即使当代,
市面上也很难见到平整厚实的加工绢,
即好的矾绢。
所以画者多购生绢根据自己需求自行加工,
但理想者鲜见。
原因就是文化的断层和技艺的分工所致。
欲解决此种难题,
需着手于古法的探寻,
以及画人参与到制绢之中,
打通断裂的脉络,
只有必先利其器,
唯此,才足以言善其事。
双林绫绢老厂遗迹
双林镇一绫绢厂的工作织机
双林镇一绫绢厂的织机厂房
双林镇一绫绢厂胶矾机
此为绢丝,相较真丝而言,俗称真丝下脚料,但其笔墨效果往往更佳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